§ 薇閣中學校外藝文活動 §

日期:98年5月21日 星期四

時間:晚上7時30分

地點:國家戲劇院

參加班級:國中部直升班、高中部一年級甲~丁班

 

§ 行前導聆 §

日期:98年5月18日 星期一

時間:下午14:30~16:00

地點:薇閣中學成英樓

參加班級:高中部一、二年級、國中部八年級及直升班

講座:文學大師 白先勇老師

 

                                白先勇老師簡介                          

n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碩士

n大學時代曾和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雙月刊,旋又創辦「晨鐘出版社」

 

n

n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2005年白先勇老師暨蘇州崑劇院蒞校講解並示範演出《青春版 牡丹亭》

 

    愛崑成癡,自許為「崑曲義工」的知名作家白先勇又將再造崑曲演出盛事。    

2004年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之後,今年名製作人白先勇將與超級製作群共同於國家劇院製作演出新版《玉簪記》。青春版《牡丹亭》四年半來於兩岸四地美國歐洲共演出一百五十多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文化界的普遍肯定,其中主要原因是在製作這齣崑曲中,傳統與現代成功磨合成崑曲美學的一個新方向,新版《玉簪記》延續此一方向,並且締造出琴曲書畫融合的崑曲新美學。 

新版《玉簪記》採極簡、寫意風格,將崑曲美學推向更高一層抒情詩化的境界。董陽孜的書法及奚淞的繪畫藝術創造出一個舞台上的水墨世界,加上美術總監王童的服裝設計讓整場節目更加淡雅精緻。名書法家董陽孜因應劇中不同場景、人物與目的揮寫了各式不同的字體,起了畫龍點晴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已入於畫境的獨創草書,靈活動蕩,極盡抽象寫意的喻示作用。在舞台視覺審美上,更與名家奚淞的畫相互輝映,共同以生動的中國線條藝術塑造了一片詩情畫意,為崑曲創造了戲曲表演藝術前所未見的新境界。 

白先勇製作人向來對崑曲觀眾的培養不遺餘力,此次玉簪記的演出,每場次提供限量學生百元票,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希望能夠吸引年輕觀眾走入劇場,讓這個文化傳承下去。兩位男女主角歷經這些年的演出磨練,演技更臻純熟,再次合作演出令人期待。超強製作群的堅強陣容,勢必再造白先勇風潮,為今年藝文界的最大盛事。

 

                                 超級組合製作群                              

超級總製作人/白先勇

藝術指導/岳美緹、華文漪

導演/翁國生

製作人/陳怡蓁

美術總監及服裝設計/王童

服裝設計/曾詠霓

書法家/董陽孜

畫家/奚淞

編劇/張淑香

樂設計/周雪華

舞台設計/王孟超

燈光設計/黃祖延

主要演出/俞玖林、沈豐英

攝影師/許培鴻

 

                                 故事介紹                               

新版《玉簪記》共有:〈投庵〉〈琴挑〉〈問病〉〈偷詩〉〈催試〉〈秋江〉等六折,是描述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之間偶然與巧合的愛情和婚姻故事。

生於河南的書生潘必正,父親先前曾為其與陳嬌蓮指腹為婚,事隔十六年,兩家失聯音訊未通,潘必正到臨安赴試,因病落第,羞歸故里,投靠在金陵出家的姑母也就是女貞觀主,乃借寓觀中。姑母督促他攻讀詩書,待下科再去應試。

宦家之女陳嬌蓮,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遭逢金兵南侵之禍,荒亂中母女失散。陳嬌蓮無奈避入金陵女貞觀,帶髮修行,道名妙常。

潘必正與陳妙常無意間相見後多次巧遇,漸有愛慕之意,年輕的兩人熱戀中侵犯清規戒律,造成女貞觀群心混亂,被觀主覺察,逼迫潘必正即刻離庵赴京應試,並親自押送江邊,不讓潘必正與陳妙常話別。陳妙常驚聞潘必正被觀主逼走後,心急如焚的自雇一葉扁舟,緊必正之船,兩人依依難捨互贈玉簪、玉佩作為心盟表記,泣別秋江。

 

<投庵>
南宋時代,金兵難侵,家道中落的千金小姐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親失散,被搭救至金陵地方一座女貞觀,出家為尼,法號妙常。一個落榜書生潘必正,沒有面目回家,想起姑母是金玲女貞觀的觀主,於是前去投宿。他一見到陳妙常,兩人便相看兩不厭。

<琴挑>   
月明如水,閒庭寂寂,陳妙常抱著琴準備在月下彈奏一曲。不料,琴聲卻引來了潘必正,他發現了彈琴人居然是陳妙常,當下喜出望外,立即把握大好機會,與陳妙常切磋琴藝,潘必正彈了無妻之曲,陳妙常則操廣寒孤冷之調,才子佳人月下和鳴,無限詩情畫意,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然而當潘必正進一步出言試探時,陳妙常卻故意生氣了起來。 

<問病>   
琴挑一日,無法突破陳妙常的心防,讓潘必正苦惱不已,竟相思成疾。一日,陳妙常隨觀主前來探望,潘必正乘機哭訴心聲,博得陳妙常軟語相慰,面對不知情的觀主,兩人偷偷眉目傳情,只有書僮進安瞭解主子的心意,跟著瞎起鬨了起來。   

<偷詩>   
探病回來,陳妙常也感染了相思病,忍受著苦悶的心動,只能將心事寫成詩詞,伏案睡去,不料碰巧潘必正來了,偷讀她的詩稿,看了又驚又喜,認為是老天爺賜他姻緣良機。潘必正詩搞在手,便將陳妙常喚醒,有恃無恐地逗弄著不明究裡的陳妙常。
 
陳妙常驚覺潘必正戲弄自己的竟是方才寫下的詩句,慌忙地四處尋找遺失的詩搞,潘必正才亮出偷到手的寶貝,讓陳妙常想賴也賴不掉,又羞又喜,扭扭捏捏地與潘必正訴起海誓山盟。

<催試>
那日盟試之後,熱戀中的兩人越發色膽包天,在女貞觀瞞天過海,夜夜共度藍橋。觀裡的小尼姑們看在眼裡,私下竊竊私語起來,佛門清規,人言可畏,連觀主也察覺到事有蹊蹺,她竟不動聲色,毫無預警地將潘必正秘密押送到渡口,逼他上船立即赴京趕考。

<秋江>   
陳妙常獲悉情況不妙,趕忙僱了一葉小舟,急追潘必正至江心,江上風浪起伏,兩人只能隔著傳拚命呼喚對方。終於兩人同在一條船上,執手相看淚眼,哭成一團。陳妙常贈與碧玉鑾釵一枝,潘必正則贈白玉鴛鴦扇墬一枚作為信物,依依不捨卻只能揮淚話別。

嗣後,潘必正進士及第,迎娶陳妙常同返故里,陳妙常竟在潘家巧遇自己的母親。才知雙方父母早為他們指腹為婚,玉簪扇墬本為信物,兩人有情人終成眷屬,閤家團圓的絕好結局。

 

 

 

 

§資料來源及相關網站§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51f878043011f8d8cb8d10228

趨勢教育基金會 http://www.trend.org/fd/tabid/121/Default.aspx

 

 

 

 

薇閣中學學輔處 製
9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