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校外藝文活動

~ 雲門舞集 水月 ~

日期:97年9月26日 星期五

                                                                                                時間:19:45pm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參加班級:國中部八年級各班

編  舞:林懷民

音  樂:選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燈光設計:張贊桃

舞台設計:王孟超

服裝設計:林璟如

 

19981118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編舞者由「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偈語獲得靈感作舞。

舞蹈動作則根據熊衛先生所創「太極導引」的原理發展成形。

水月是一齣沒有中場休息的舞作,共分8

 

太極與巴赫的交融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2003.11.20

安娜•吉辛珂芙Anna Kisselgoff

明鏡映照,水漫舞台,毫無疑問,「水月」戲劇效果震懾人心。編舞家林懷民現正率領台灣的雲門舞集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出這支舞作的紐約首演,演出期間至週六為止。

 

「水月」絕非傳統的舞蹈表演,其製作理念也具有隱喻意涵在內。目前正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行的「下一波藝術節」裡雖然也能看到林先生其他舊作,「水月」卻截然不同。「水月」不是一支表達冥想的作品,其本身就是冥想的表現。林先生做到了當今藝術家罕能達到的成就:以獨樹一格的作品挑戰觀眾。

 

星期二晚間的演出以精緻細膩的方式將水與月光引申為幻象的象徵。表面看來,整支作品的節奏極為緩慢:十八名技藝精湛的舞者展現出非凡的柔軟度,映照在舞台後方與上方的鏡面中,麥斯基演奏的九首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更是慢得出奇。

林先生將太極導引的動作延伸轉化為意義豐富的舞蹈語彙,是一項絕頂傑出的成就。整齣舞作能量不斷流動,在重複的肢體起落之中,綴以武術動作。

 

令人意外的是,這支以亞洲肢體動作語彙建構而成的舞作,竟與巴哈的巴洛克舞蹈形式交融得天衣無縫。麥斯基先生對巴哈組曲異常緩慢的詮釋方式,恰與這齣舞作源源不絕的能量形成完美的搭配。突然間,巴哈莊重的薩拉班德舞曲已和舞蹈融為一體。

 

舞者剛開始是跟著音樂舞動,但在表演趨近尾聲之際,他們的一舉一動根本就是音樂了。舞者的表演也不只是互不相干的舞蹈動作。雖然這齣作品沒有任何敘事情節,但觀眾只要熟悉亞洲劇場表演的時間概念,便可瞭解這齣作品的發展結構。

 

「水月」象徵一場身心靈的淨化之旅。在這齣引申自太極導引的出色舞作當中,林先生完全在象徵的層次上表達意念。他利用這種流過全身的能量放空身體,再從頭找出一種全新的舞蹈語彙。

 

在今天這個靈修盛行的時代,許多人應當都能瞭解「水月」當中心靈與肉身的結合。舞者的專注力令人動容。他們望似陷入恍惚狀態,卻都是現代舞的專業舞者,深知如何在表演中偶爾小露一手瑪莎葛蘭姆的仰倒動作,而又不破壞整體節奏的流暢節奏。

 

舞者柔軟的肢體動作,恰與他們充滿稜角的身姿形成強烈對比:突出的臀部、彎曲的手肘,放鬆的手腕帶出張開的手掌,有時又屈膝做出蹲跪姿勢。重心的變換是主要的功課。

 

在這一點上同樣有其隱喻意涵:銳利與靜謐的對比。林先生在節目表上指出,「水月」是一齣探討真實與虛幻的作品。他的靈感源自於佛教箴言:「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儘管如此,如果這樣的畫面呈現出的是理想而非真實,人類仍要追求了悟。「水月」是一場性靈之旅,但也追求肉體的極致表現(例如舞者高舉勾腳,拇趾同時向外伸展)。

 

王孟超的舞台設計與張贊桃的燈光

 

設計,同時呈現了黑暗與光明的意象,身穿林璟如設計的白色服裝的獨舞者,在出入場頻仍的舞群間極為醒目。懸吊半空中的鏡子模糊地照映出,第一位孤獨旅人蔡銘元扭曲的身影。黃珮華接著與蔡先生共舞,但兩人沒有身體的碰觸。溫璟靜與唐國峰則在身後的舞群穿越舞台之際有了接觸。

周章佞在獨舞中高度伸展肢體,旋盪雙腿後,舞群隨即散開為五對舞者,先由一對主導,再由兩對跳著相互對比的動作。去年冬季在瑪莎葛蘭姆的舞團中表現優異的許芳宜,則體現較為強烈的動感。流瀉的水逐漸洗去她動作中隱含的焦慮。舞群最後全部倒臥於水中,映照在上方的鏡面裡,直到舞者陸續離開舞台為止。這是一場非常特殊的劇場經驗。

 

資料來源及相關網站:《雲門舞集 http://www.cloudgate.org.tw/

 

 

薇閣中學學務處 啟
97/09/15